离职人员"黑名单"合理吗?

离职人员"黑名单"合理吗?


《办公伙伴》

 


  “沃尔玛和好又多的离职员工‘黑名单’是和家乐福、麦德龙、乐购等共享的,不要让我们将你们的名单加到‘黑名单’里,这对你们离职后(再找工作)无疑将是巨大的打击。”——这是近期一位自称是沃尔玛人力资源经理的网友“HRM”在网上的发帖。


  尽管沃尔玛否认有“黑名单”这回事,但该事件依然把由于启动“人员结构优化计划”而惹上公众关注的沃尔玛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同时,“黑名单”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此次涉及离职的沃尔玛员工和其他各行业从业人员关注的焦点。

 

  谁是“不受欢迎”的员工?


  沃尔玛官方透露,在此次人员结构优化风波里,每家门店所涉及的员工约6~10名。以北京地区6家门店为例,愿意去新店的11人,留在原店的约16人,尚在沟通中的为1人,此外,有32人离职。


  正在这些离职员工寻找“新东家”时,出现了“黑名单”传言。

 

  “黑名单”是否真的存在?


  记者在采访了多家零售、咨询、旅游、餐饮、卫浴用品、制造类等企业后了解到,尽管不一定都有具体的书面文件,但不少行业对于一些由于“特殊原因”离职的员工,多少都有无形的“黑名单”。


  “圈子就这么大,我们互相之间对一些主要人才都有业内信息交流,心里会有一份‘黑名单’。”一家国有零售集团内部人士透露。


  “黑名单”在每天面对众多消费者的服务行业内更是特别“盛行”,因为服务业从业人员要处理太多琐碎和人际关系的事,假如诚信或服务有问题,肯定不能用他。”一家国内游组团旅行社负责人瞿先生告诉记者,比如,导游很容易出现服务态度差、擅自更改行程、宰客拿大量回扣之类的问题,这种有专业度缺陷的人员会被“通报”到当地各个地接旅行社,让该人员以后很难再从事相关行业。


  不过,除了基本职业素养的问题以外,“闹腾型”的员工被放上“黑名单”的可能性也很大。


  “很多时候,对于企业来说,我们可能更加关注一个员工的个性因素,比如像这次发生的沃尔玛人员结构优化事件中,或许他们的专业度和职业道德没有太大问题,但发生公司重大人事变动后,喜欢带头‘闹腾’、提出诸多过分要求的员工,我们肯定会特别‘关注’,假如这类人到我们公司来应聘,我们不太会接受。”某知名连锁卖场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透露,企业和员工之间难免发生些大大小小的纠纷,这种“激进分子”始终是各个企业最不愿意看到的人群之一。


  此外,即使是在日常工作中,太过“顶真”、不懂得变通而引发矛盾的员工也会被新东家认为“不适合入职”。

 

  员工背景调查客观公正吗?


  在“黑名单”传言事件发生后,新浪第一时间做了有关沃尔玛、家乐福等企业被曝共享离职员工“黑名单”是否公平的不计名调研。最新的结果是,共有11085人参加,其中认为“黑名单”不公平的占77.9%,认为公平的占15.4%,认为不好说的占6.7%。


  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黑名单”不公平,但新东家却或多或少会将其作为参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在进行对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招募时,基本都会给旧东家致电咨询该员工状况,此举被称为“背景调查电话”。一般而言,“电话”的内容包括对员工以往工作业绩和状态的讯问、是否曾有过失以及离职原因等。


  上海优仕人才服务有限公司合伙人刘宏宇告诉记者,一些服务行业的确存在“黑名单”这样的说法,而零售业一线岗位上也的确存在不少做手脚来中饱私囊的员工。因此在招聘时,出于谨慎考虑,同业企业确实不太会召入这类上了名单的一线员工。


 

top
 

(C) CopyRight 2007-2018, www.doyoujo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anjing Doyou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 Co., Ltd.